我國參加2017年第11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於106年8月29日自法國尼斯傳回捷報,本次總計有29個國家派出學生,5個國家派出觀察員,共計34國參與,我國學生在108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2金2銀,國際排名與日本並列第2名,團隊成績相當優異!其中獲得金牌的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二年級學生黃申昌更榮獲地球科學專題銀獎,表現卓越!
我國代表隊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張俊彥主任等10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賽、複賽、選拔訓練營及決賽4階段,今年全國初賽總計有478名學生參加,經過複賽、選拔營及決賽等過程,選出4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本次代表團分別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葉孟宛教授及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林沛練教授擔任團長及副團長,並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張俊彥主任、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陳卉瑄教授、傅學海教授及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黃千芬教授隨隊觀察,代表團於今年8月20日出發前往法國參賽,競賽活動於當地時間8月29日上午10時(臺灣時間為8月29日下午4時)舉行閉幕暨頒獎典禮。
在本屆競賽中學生不但要挑戰理論測驗(Written Test),同時還要在隔日進行實作考試(Practical Test),後者除考驗專業知識外,連同操作儀器及進行實驗的過程也包含在評分項目之中。實作考試分為多個階段,部分階段的考場選定在戶外,學生需進行實地的考察探勘,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經過縝密思考融會觀察所獲得的資訊,才能得以順利作答。在計分的兩項目考試之外,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還安排國際團隊野外考察(ITFI, International Team Field Investigation)及地球科學專題討論(ESP, Earth Science Project),每個小組成員皆來自不同國家,學生必須在有限時間內溝通、分工、實地考察、討論、製作簡報及手繪海報,且所有成員於簡報期間皆必須開口進行發表,並且在討論抽選得到的議題後,團隊共同繪製專題海報,這些環節活動的設計,對於學生未來求學生涯相當有助益,為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的特色。 (全文)
相關新聞:
國際地科奧林匹亞 臺灣獲2金2銀(2017-08-29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應泰國教育部及東協教育部長組織(SEAMEO)邀請,主講中華民國的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教育。
他以高瞻計畫(HIGH SCOPE PROGRAM)執行概況,就是鼓勵高中職教師進行跨學科的教學計畫擬定,包括文創和精緻農業等,讓高中職學生及早接觸有興趣的科目,為基礎科學扎根,引發在場國際學者高度興趣,還在結束後頻頻發問。
張俊彥指出,在108課綱中首創的科學探究課目,強調只有研究過程的標準,對主題不設限,鼓勵學生主動找尋題目進行探索研究,自由發揮不會壓抑學生們的思想,有別於由老師訂出主題來進行探討研究,獲得法國的讚許。
至於教育新南向部分,張俊彥以3年前招收一名印度學生為例,國內學生習以為常的中文課程對外籍生是一大障礙,未來要招收優秀的東協或南亞學生來台就讀,全英語課程將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 (全文)
相關新聞:
台學者張俊彥泰國分享STEM教育(2017-05-03 奇摩新聞)自2006年起推動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即將屆滿十年,2016年邁頂計畫成果展強調「教育的力量」,勾勒出以知識及創新決戰全球競爭時代來臨,透過經濟貢獻、國際競爭、社會關懷三大專題論壇為起點,除呈現頂大計畫的豐碩成果與多元發展,亦引領社會對未來有更多的無懼想像。 繼前兩場專題論壇分別於臺南及臺北舉辦後,「2016年邁頂計畫成果展」1月7日在臺中市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辦第三場論壇,由中央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長庚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及中國醫藥大學等六所頂尖大學,展現在天文、人工智慧、教育、生醫等專業研究領域足以傲視全球的國際競爭實力。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李彥儀表示,邁頂計畫推動十年以來,投入千億預算,有必要向社會大眾展示計畫的成果,同時藉此聆聽來自各界的建言。有鑑於世界各國紛紛增加投入高教人才培育的資源,即便預算相對不若他國充裕,臺灣高教人才的國際競爭力依舊耀眼出色,社會與國人應對高教發展有更多的支持與關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劉為開博士所開發的MR發數位互動式星球資訊系統教學系統,可取代各種地球、星球儀模型,以可負擔的成本有效提升科普教育品質,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偏鄉資源不足的地區帶來數位教育的新希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更帶來精彩的系統現場示範,引發現場觀眾熱烈詢問,展現頂尖大學優越的研究能力與成果。為臺師大頂尖大學的優良典範 形象再添精彩的一頁。 全文)
資料來源:科學教育中心提供
記者蕭玗欣/台北報導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15」(TIMSS)結果出爐,台灣四年級學生的數學和科學成就分別拿到第四和第六名;八年級的數學和科學成就則排名第三。和TIMSS 2011的結果相比,四年級數學和科學的城鄉差距下降幅度達29%,城鄉差距縮小,但八年級的數學和科學的城鄉差距卻越拉越大。
IMSS計畫每隔四年針對參加國家或地區四年級與八年級學生抽樣,進行數學與科學的教育成就調查,除調查成就表現外,另有學生問卷,用以瞭解學生對科學和數學的相關態度。台灣參與此次調查的有效樣本為四年級4,291位學生和八年級5,711位學生。
調查指出,除了四年級數學,台灣在四年級科學、八年級數學和科學的落後人數百分比都很高。台灣四年級科學落後人數高達12%,比起新加坡10%、日本7%、韓國4%都還高;八年級數學落後人數百分比高達12%,高於日本的11%、香港8%、韓國7%和新加坡的6%,也就是說高居東亞五國之冠;八年級科學方面,台灣落後人數百分比14%,位居東亞五國第三。
計畫主持人、台師大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表示,城鄉差距是各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有的「普遍現象」,越高年級的課程越難,所以城鄉差距變大也很合理。台師大科學教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李哲迪分析,四年級學生城鄉差距問題主要是家庭因素,但到了八年級以後,班上的學習風氣則變成原因之一,推估主要還是和台灣的升學競爭有關。
此外,張俊彥也提到,斯洛伐尼亞在前幾年的調查中表現落後,但近幾年成績卻有上升趨勢,他到該國參訪發現,斯洛伐尼亞會培訓中學老師做探究實驗課程,「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可以深化學習,不只是在課堂上記憶」,他認為這樣的課程和近年來成績進步有一定關聯,也能給107新課綱要在高中推動的探究實作課程一些參考。
(全文)
相關新聞:
數學科學成就調查 台灣8年級學生城鄉差距大(2016-11-29 今日新聞)國防部青年日報 記者王明達/臺北報導
為展現氣候變遷調適人才培育計畫整體成果,教育部昨日在臺灣大學舉辦「氣候變遷調適人才培育成果發表會」,期增進與會教師教學的專業能力,並頒獎表揚氣候變遷調適創意實作優勝隊伍,以及介紹得獎作品與分享學生們的無窮創意,進而加強全面推廣氣候變遷調適教育,以深化培育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調適所需的人才。
為深化大專校院學生對於氣候變遷調適的了解,並提升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部今年辦理「氣候變遷調適創意實作競賽」,鼓勵各個領域的學生發揮創意,構思調適策略,共有41隊學生報名參加。第1名作品是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設計的「藍金方舟」桌遊,透過角色扮演及隨機的突發事件,每一個參與遊戲者都要進行討論、協商、決策與判斷,以發揮防災與水資源的最大效益,遊戲緊張刺激且貼切生活情境。
第2名作品由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設計的「氣候變遷下的公園智慧好生活」,運用平版電腦與探索地圖,讓同學們了解社區公園如何透過植被、地表鋪設與設施配置等,創造出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公園。第3名作品由宜蘭大學學生設計的「亮不亮有關係-溫室智慧型補光系統的建立」,利用即時氣象觀測數據結合照明設施,隨著環境光量不同,決定補光的量與時間,以提供溫室植栽適當的光照,增進農業生產效率,獲獎學生們並進行氣候變遷調適實例參訪,增進對於實務需求與因應作法的了解。(全文)
作品名稱:【藍晶方舟】 得獎名次:第一名
隊伍名稱: 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
隊員:鄭秉漢、簡郁璇、陳仕燁、劉湘虎、陳佩琪
類別作品:桌遊
適用對象:國小高年級以上
作品摘要介紹:
藍晶方舟,是一款以水資源調適策略為主軸的社會性科學桌遊。藍晶,代表水資源,珍貴的財產;方舟,就是我們的臺灣。本作品,期望能培養學生對於水資源調適策略之認知概念、態度感受及技術能力之外,以社會性科學桌遊的性質,讓學生體認、思考科學爭議的社會本質,遊戲過程中有大量的協商及討論機會,促進學生高層次思考的能力像是社會責任,表達、傾聽、論證與批判思考等等。還有,玩家可擔任不同角色,有政府、工科業、農牧業、人民,四個角色有不同的責任與權力以及目標,能彼此互相牽制平衡。強調仿真的現實社會環境下,你能在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下生存下來嗎? 盡情地體會享受這款遊戲吧!
作品名稱:【氣候變遷下的公園智慧好生活】 得獎名次:第二名
隊伍名稱: 夢想師大人
隊員:蔡仁哲、李文獻、卓映君、闕妤安、陳政修
作品類別:戶外探索實作課程教案 適用對象:國小高年級
作品摘要介紹:
本作品屬於氣候變遷調適課程模組化教案的推廣與示範。結合當地文化社區環境的資源,安全又便利的戶外教學場地為主要教學環境場域。以可被設計、可被教學、可被評量的氣候變遷調適課程教學設計,搭配生動活潑的互外探索活動以及推理試驗操作,讓學生對氣候變遷調適有基本的概念以及對環境的危機意識與友善態度。進行方式,以小組分組闖關探索形式,可依當地特色之學習地圖,並運用科技輔助提供即時訊息短片,搭配學習單內容-掌握學生學習過程;概念循環圖-了解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以及概念間的關係。公園綠地,不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好去處,它更隱含著許多的智慧祕寶,你能找到並解開它嗎? 去探索尋找吧! 最後,運用你的創意與智慧,設計創造出能適應氣候變遷的理想公園。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0日電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台灣之光!我國高中生參加2016年第10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今天從日本傳回捷報,總計有26個國家參與、我國 學生在100名參賽學生中,4人勇奪4金,國際排名第1名,從參賽以來創造十連霸冠軍紀錄,其中,台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學生黃家冠個人世界排名第1 名,而其他3名參賽學生也獲得個人世界排名前5名的佳績。
我國參賽的4名高中學生成績分別是:黃家冠(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學生)金牌、個人排名第1名;許育綸(台南一中)金牌、個人排名第3名;陳允中(台中一中)金牌、個人排名第4名;劉若愉(北一女)金牌、個人排名第5名、地球科學專題團體銀獎。
我國代表隊由台灣師範大學張俊彥教授等10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賽、複賽、選拔訓練營及決賽4階段,今年全國初賽總計有483名學生參加,經過複賽、選拔營及決賽等過程,選出4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
今年代表團由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林沛練教授擔任團長、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米泓生教授擔任副團長,並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張俊彥主任、地球科學 系吳朝榮教授、陳卉瑄教授、劉德慶教授及淡江大學物理系秦一男教授隨隊觀察,代表團於今年8月20日出發前往日本三重縣參賽,競賽活動於今天上午舉行閉幕暨頒獎典禮。(全文)
相關新聞:
地科奧林匹亞競賽台灣學生十年蟬聯第一! (2016-08-27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0日電
國際地科奧林匹亞競賽今年在巴西舉行,成績今晚揭曉,台灣學生共獲1金3銀,國際排名第1,創下9連霸佳績,個人以台南一中學生鄭凱鴻排名第3最佳。
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代表隊由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張俊彥等人組成團隊負責培訓,經過初賽、複賽、選拔訓練營及決賽4階段,選出4名學生代表前往巴西參賽。 教育部表示,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成績今晚揭曉,台灣代表隊獲得1金3銀,國際排名第1,這也是台灣自2007年參加國際地科奧林匹亞競賽以來,連續9年拿下國際排名第1,創下9連霸的記錄。
獲得金牌的學生為台南一中學生鄭凱鴻,獲銀牌的學生為建國中學學生許堯庭、建國中學學生劉安浚、師大附中學生周興泓,而許堯庭還獲得地球科學專題第2名,周興泓則獲得國際團隊野外考察第2名;個人以鄭凱鴻排名第3最佳。 根據教育部獎勵辦法規定,獲得競賽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並可獲新台幣20萬元至5萬元不等的獎金。
培訓團隊教師張俊彥表示,地科奧林匹亞競賽去年開始改變形式,著重高層次的問題解決能力,而非傳統的記憶、分析題,但去年台灣學生就表現很好,今年學生程度不錯,即使多選題答錯要倒扣,還有野外考察等項目,仍舊表現亮眼。 鄭凱鴻的爸爸表示,兒子興趣很廣泛,他一開始認為地科廣泛深奧,僅提醒鄭凱鴻重視基礎科學,但鄭凱鴻後來越來越投入地科,除了老師提供的資料,也會自己找書看,而鄭凱鴻很有自己的想法,曾自學德文,去德國擔任交換學生1年,至於未來的發展,他也尊重鄭凱鴻自己的選擇。1040920 (全文)
相關新聞:
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 我九連霸 (2015-09-21 聯合新聞網)
台灣新生報 – 2015年7月27日 上午12:00
為培養教師創新課程設計能力,高市府教育局與臺灣師範大學於岡山區前峰國小辦理「二○一五SLIM創意教案設計研習」,研習課程由臺師大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教學團隊南下高雄分享擴增實境(AR)與三D動畫教學製作。
此次張俊彥主任特別以前峰國小校友身分,回饋母校與鄉里之情,率領該團隊前來高雄分享。
教育局表示,藉由有趣、簡單、易學的SLIM創意教案設計研習,期望提升教師使用AR製作軟體的資訊能力及製作三D動畫的能力,現場共五十名教師學 習產出教學App及製作三D動畫,以豐富教學。此次參加人員不僅學到資訊技能,也可獲贈價值十萬元的三D動畫製作軟體,未來將此技術帶回學校,結合各學科 教學,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讓未來學習更加活潑有趣。
張俊彥主任曾就讀前峰國小,此次受到簡木全校長大力邀請,特別介紹臺師大研發CCR雲端課室回饋系統(Cloud Class Room),讓教學現場教師及學生透過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進行出題與回饋,教師可即時評量及統計分析,並隨時檢視教學效果,進行教學修正。(全文)
相關新聞:
擴增實境與3D動畫之完美結合: 師大張俊彥教授回母校分享AR與3D技術 (2015-07-25 愛高雄一萬個理由)
【資料來源:科學教育中心提供】
由 Discovery頻道所舉辦的宇宙追星趴(天文科普活動)於6月28日在中正紀念堂盛大舉行,本次活動除邀請國內知名的天文教授、攝影專家與長年致力於天文工作的教師與工作者進行宇宙講座外,活動的最大特色就是主辦單位 Discovery頻道特別邀集國內各大知名的科學與天文教育單位(如:台北市立天文館、台大物理系、中央科教中心等單位)提供科學互動攤位,與現場的天文迷進行近距離的親密互動,讓天文科普不再是死板板的課堂,而是一場生動活潑的「宇宙追星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因長年致力於科普教育的推廣,成效卓著。 Discovery頻道相關主管更親自登門拜訪,邀請師大科教中心參加本次盛會,基於推廣科普教育「捨我其誰」的精神,因此師大科教中心在本次盛會中當然也不能缺席。本次臺師大科教中心受主辦單位邀請所提供的科學互動攤位共有兩個,是本次活動提供最多科學互動攤位的單位。
第一個科學互動攤位是「3D維多利亞隕石坑大冒險任務」:本系統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張俊彥教授研究團隊研發製作,採用3D互動式設計概念,操作者可利用搖桿感受太空人在火星上的飛行的樂趣,並同時完成一項火星飛行任務,讓天文迷們能近距離翱遊火星。
本科學互動攤位因配合先進3D互動技術,場景製作生動活潑,立刻成為本次活動的焦點,吸引了許多大朋友與小朋友爭相前來體驗。
師大科教中心在本次盛會中所提供的另一個科學互動攤位是「3D互動式模擬星球系統」: 本系統也是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張俊彥教授研究團隊研發製作,並同時已獲得中華民國與美國專利,操作者可利用雷射光點自由選取太陽系的各個行星並與每個立體行星進行互動,並獲得各種星球即時資訊,本系統獲得天文迷的熱烈迴響。
為了此次活動,科教中心特將最新的專利研發成果近距離與民眾分享,相當受到天文迷們的歡迎,是一項將研發成果成功運用於科普教育的成功範例。此次活動在晚間十點結束,師大科學教育中心配合此次盛會所提供的科學互動攤位,也讓民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寓教於樂」的活動中,成功推廣了科普教育,展現了師大科學教育的精神。 (全文)
【記者陳麗妤/金城報導】
金門高中與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簽訂策略聯盟合作備忘錄,雙方在科學教育策略上合作,具有指標性的意義。藉由資源分享、運用、交流,師大科學教育中心能將卓越的研究成果透過金門高中,帶到離島做科學紮根推廣,不僅可豐富第一線教師的教學,亦能提昇學生的科學素養。
金門高中、台師大科學教育中心,昨日中午假金門高中進行策略聯盟合作備忘錄簽約儀式,分別由校長蔡錦杉及主任張俊彥代表簽訂兩校策略合約,未來將透過資源分享,強化雙方在科學教育策略上合作,彼此教育資源之互惠、利用,有助於提升教育和專業上的發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與國立金門高級中學簽訂策略聯盟合作備忘錄,除了能夠深化雙方在理論與實務上之交流外,更期盼透過策略聯盟,促進科學教育 向下扎根,厚植離島學生科學素養。師大的卓越研究成果,未來也能透過金門高中,推廣於金門各級學校的教學現場,透過參觀、交流、科學活動的舉辦,專業師資 的指導,能豐富第一線教師的多元教學能力與內容,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校長蔡錦杉表示,台師大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其研究興趣主要涵蓋科學教育、數位學習、跨領域學習科學,及科學傳播等,集理論及實務為一身,經驗相當 豐富,曾榮獲教育部第17屆國家講座主持人暨第57屆學術獎,常獲邀到世界各地演講。此次策略聯盟,對於金門高中助益甚深。未來透過定期舉辦科學活動,相 互資源運用,教師本職學能提昇,並將其帶到教學現場,軟體、研究資源分享,交流參觀、知識導引,對於在金門高中甚至各級學校師生科學教育上皆有實質之助 益。
師大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也表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目前正推廣「Cloud Class Room 線上即時回饋系統」,試圖突破過去學習的框架,藉由上課使用雲端系統,讓每位孩子都可以以手機平板參與即時的回答,擺脫以往老師只能一問一答的教學模 式,而是一問多答的學習方式,且有多個學校已表達參與該系統的興趣。此次藉由與金門高中簽署策略聯盟,可邀請金門高中橋接,成為離島第一所推廣學校,並期 許金門高中成為離島科學教育的推廣基地。(全文)
【資料來源:公共事務中心整理】
師大圖文傳播系王希俊教授、科學教育研究所張俊彥教授、通識中心王銀國副教授、葉孟宛副教授等四位教師,以科技部計畫研發成果「科學成就之旅」獲得102年度「傑出技術移轉貢獻獎」,角逐此獎項之門檻為科技部計畫單項研發成果授權產業界之累積授權金需達到100萬元,本年度有二、三十件達到門檻角逐,再依其貢獻度評定九件得獎,並另各頒15萬元獎金及獎座。臺師大此次為首度獲獎,也是國科會科教處歷年計畫成果首次獲得此獎項。近年臺師大積極推動產學合作及研發成果技轉授權,能獲此獎可見師大產學合作績效亦已躋身國內大學頂尖之列。國科會 自92年設立「傑出技術移轉貢獻獎」11年來,總共僅頒發49件,過去獲獎者,有多位中研院院士,及現任臺大正、副校長皆分別名列其中;由於部分獲獎之技術移轉案和授權廠商簽有商業保密協定,故此獎項之頒發一向比較低調,但仍是國科會計畫成果對國家社會與產業發展的傑出具體貢獻之最高肯定。
「科學成就之旅」緣起與授權 – 2009 年適逢國科會成立五十周年,並遴選出「五十科學成就」之五十件國科會補助重大學術研究成果;及辦理「五十科學之旅」,藉由活動參與讓國人能了解國科會的學術發展現況。為將此重大成就與活動作記錄,臺師大張國恩副校長(現為校長)召集師大圖文傳播系、科學教育中心及通識教育中心等不同專長教師組成跨領域團隊,申請執行國科會計畫,以國科會遴選的50項「科學成就」為主要內容,輔以「五十科學之旅」之活動,由臺師大監製「科學成就之旅」共13集科普電視節目,其中分為「工程科技」、「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等四領域,各由一位教授全程監製,修訂完整之腳本,訂定審查機制並與審查委員來回多次討論,以確保「科學成就之旅」影片之故事敘述與畫面風格能夠一致與流暢,達到最佳品質,於東森57財經臺播出後,各方要求影片授權不斷,並與臺師大完成簽約。為提供更專業之出版發行及行銷服務,2010年起授權發行「科學成就之旅」公播版及家用版DVD 光碟與加值教材。此計畫亦精選其中四集製作英語版本,讓國外也了解我國之傑出科學成就,2011年授權於美國及馬來西亞地區播放。總計至目前為止,臺師大共簽訂十三項授權合約,累計授權金超過100萬元。
與教學課程結合,向下扎根–「科學成就之旅」影片之素材為國科會五十年來學術研究之精華,故在規畫之初,執行團隊成員以過去執行國科會數位典藏創意加值計畫之經驗,研判「科學成就之旅」影片除於電視頻道播出外,並具後續教育加值應用的獨特價值。故本計畫發揮臺灣師大科學教育特色,確立「科學成就之旅」影片將與中小學課程結合,方能發揮最大影響力;應用創新模式於影片腳本撰寫與審查階段時,邀請中小學教師共同參與,確保未來此影片內容能與教學相結合,以將具本土特色之科學成果向下紮根。另本計畫於2010年暑期舉辦「科學成就之旅教案設計競賽」,徵求中小學老師設計以影片內容融入教學的教案,共有來自臺灣各地之一百餘件作品參賽,邀請各教學領域專長的評 審,歷經初審、複審、決選及試教等四階段評選作業,選出獲獎作品9件,並於2010年10月舉行頒獎典禮。教案編撰首獎得主洪國峻老師所服務的南投潭南國小,恰巧鄰近「科學成就之旅」其中一集影片「遺失中的古臺灣」的拍攝現場,校內學生也以布農族原住民為主,這樣的主題融入教學,對於學生建立自我文化認同及學校課程內容發展,有特殊意義,更代表「科學成就之旅」影片中的臺灣特色科普教育的普及 與實用價值,現已在臺灣各地區、各級學校及各族群中逐步扎根。後再透過授權國內主要教育出版集團,進行「科學成就之旅」影片內容改作,融入所編的中小學課程輔助教材中,將臺灣傑出科學家奮鬥、感人的故事,透過教育向下扎根,並能感動學生,除了希望引起對科學的興趣外,對未來選擇以投入科學研究為一生志業的學生,會有更深刻的認知與清楚的方向。
展現獨特價值–「科學成就之旅」影片素材來自拍攝國科會的科學成就內容,許多經典級的畫面是獨一無二,無法替代。例如「遺失中的古臺灣」一集中,拍攝李壬癸院士訪談臺 灣最後一位以「巴宰語」為母語的平埔族耆老,隔年耆老凋零,此段影片已成為臺灣珍貴的歷史文化資產。「科學成就之旅」影片拍攝以科學家的故事為核心,用「故事行銷」的方式吸引、打動觀眾的心,爭取認同,啟發興趣,進而產生改變,能主動去探究科學知識的內容。並以創新模式,於影片腳本撰寫與審查階段即由中小學教師參與,以確保未來此影片內容能與教學相結合,除可經由授權產生價值,並能以教育向下扎根,發揮最大影響力。
「科學成就之旅」影片由臺師大所監製,因國科會計畫所產生之智慧財產歸執行單位所有,臺師大發揮教育特色將此影片與中小學課程結合,並能於此彰顯臺師大教育專業的品牌價值。另在過去近半個多世紀,中學時代上課看科學影片,是屬於許多臺灣人的共同記憶,但影片多來自美國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當時就是先送到臺師大的視聽教育館(現已併入資訊中心)進行翻譯配中文旁白及大量拷貝後,發送各中等學校;經過幾十年後,臺師大能有機會監製「科學成就之旅」影片,並將國內自己科學家的精彩故事讓中小學生觀看,這是歷史的巧合,也為「科學成就之旅」影片賦予另一則最獨特的產品故事。
結語–臺師大雖榮幸首次獲得科技部「傑出技術移轉貢獻獎」的肯定,但執行團隊仍堅信「科學成就之旅」影片的最大價值與影響力,除了「有形」、「直接」、「現在」的技轉授權成果,亦能有「無形」、「間接」、「未來」的教育扎根效益 [1,2]。 (全文)
參考資料:
[1]施振榮(2013),從「王道」談人才培育,2013.2.20於臺灣師大導師會議專題演講。(其中特別提及「無形」、「間接」、「未來」影響的重要性)
[2]Malakoff, D. (2013). The many ways of making academic research pay off – universities are learning that commercialization means more than patents, licensing fees, and startups. Science, 339, 750-753. (其中提及Technology Transfer 的創新思維:“Knowledge Transfer”. 並指出培育學生進入產業是“Knowledge Transfer”的首要管道)
【陳威廷╱台北報導】
台灣學生參加二○一四年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昨傳捷報,四名選手勇奪三金一銀,總成績世界第一創下八連霸;三名奪金的台灣選手,也自二十六國八十二名選手中脫穎而出,包辦個人成績前三名。學者分析,台灣地科教育紮實,是致勝關鍵。
團隊成績8連霸
國際地科奧賽在西班牙舉行,台灣由台北市建國中學一年級學生陳奕愷、二年級學生程肯,和台南一中一年級學生黃士桓、二年級學生李述辰參賽,奪金的陳奕愷、黃士桓與程肯,更依序包辦個人成績前三名。
教育部指出,今年國際地科奧賽有二十六國八十二人參賽,台灣從二○○七年第一屆以來,團隊成績年年居冠,昨完成八連霸壯舉;金、銀牌得主分別可獲二十萬、十萬元獎學金,且可推薦進大學本科系就讀。
代表團領隊、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劉德慶說,今年題型改變,但台灣地科教育紮實,學生仍能沉穩作答,是致勝關鍵。陳奕愷說,他與黃士桓、程肯成績接近,拿第一只是運氣較好,每人實力都很堅強,團隊成績才能連霸;他未來想出國念大學,但尚未決定科系。(全文)
相關新聞:
國際地科奧賽 台灣小將8連霸 (2014-09-29 奇摩新聞)
【聯合報╱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電視節目結合創意教學,帶給孩子不一樣的養分!有節目用圖像、動畫說故事,讓科學變好玩;有的則是打出「名人牌」,請來方文山、吳寶春、Janet等重量級代課老師,教一堂「學校沒教的課」。
像公視推出新節目「老師,您哪位?」,邀請Janet、李惠仁、優席夫、方文山、吳寶春、陳星合、黃裕翔、張泰山等8位重量級老師分別到國中小代課,進行主題教學。
導演李惠仁帶領台北市銘傳國小資優班學生上公民課,走進市政府與市長郝龍斌討論政策。李惠仁說,公民教育的目的,是鼓勵學生對公眾事務產生興趣。「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小學生們的勇氣,我們更看到台灣的未來!」李惠仁說,公民課雖然結束了,改變才要真正開始。
第一位正式躍上國際舞台的阿美族當代畫家優席夫,帶著百萬畫作當教材,重回部落上美術課,更鼓勵孩子主動「敲門」,邀請鄰居來看畫。優席夫說,部落孩子常 接觸大自然,美感及創造力驚人,「只要輕輕一點,就能激發他們的藝術天分。」他們在部落辦畫展,全村的人都來看,「只要願意給機會,偏鄉孩子也能有優異表 現!」
台灣師範大學則與TVBS合作拍攝「科學不一樣」90秒新聞極短片,介紹媒體報導頻率最高的156個科學概念,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科學不再遙不可及。
台師大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表示,這些科學概念是將過往10年聯合新聞網資料庫中高頻率出現的科學概念、與國、高中教科書中的關鍵字連結比對篩選出來,例如糖尿病、基因胚胎、颱風、土石流、原子等。(全文)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台北101大樓電梯是如何達到時速1分鐘1公里?」、「從小打籃球可以長得像林書豪一樣高嗎?」這些問題在本週三 晚間10點開播的《科學不一樣》短片中,都能找到解答。負責科技部科普傳播計畫的台師大科教中心主任張俊彥16日表示,該系列結合國高中教材及過去10年國內媒體最常出現的科學關鍵字,以生動通俗的方式,探討氣候、生醫等議題。
「一個科學概念通常要講2小時的課,要在90秒內完整表達,對教授是很大的挑戰,」台師大副校長林東泰指出,該系列短片以所有觀眾為收視群,也希 望作為國高中生科學輔助教材,必須兼顧趣味與教育性,因此由「科學人」提供專業知識,「媒體人」判斷內容可看性,以圖像、動畫等「科學新聞」模式製播 156集、每集90秒《科學不一樣》短片,將在未來一年陸續於新聞頻道播送。
該系列短片內容涵蓋糖尿病、胰島素、基因、胚胎、幹細胞等生醫、健康議題,以及天災、氣候、能源、物理、化學、工程等科學類別。張俊彥強調,短片內 容為求與大眾生活結合,係製作團隊自國高中教科書內原子、土石流等3千多個科學名詞中,篩選出過去10年國內媒體出現頻率最高的百餘個關鍵字,結合時事及 台灣發生的事件、本土最新的研究成果等「在地性」,讓觀眾建立基本的觀念。
《科學不一樣》短片透過動畫,解釋101電梯是如何模擬飛機氣壓平衡系統,並以流線外殼減少風阻,提高升降速度,並減少乘客因氣壓變化產生的耳鳴 等不適;另一集短片則以實驗證明蝙蝠並非眼盲,甚至能感應紅外線輔助飛行。華裔美國職籃好手林書豪也成為取材內容,影片將說明從小多運動能促進四肢長骨生 ,但身高仍受遺傳侷限,因此不是每個愛打籃球的孩子,都能像林書豪一樣高。
張俊彥透露,《科學不一樣》短片已成立「臉書」頁面,供有任何疑問或意見的民眾討論;而在2015年3至5月間,將舉辦「YouTube全民科學不 一樣」短片競賽,由民眾提供不同於學界、媒體界的想法與創意。張俊彥表示,明年7、8月間也將舉辦全國各級學校的教案競賽,鼓勵教師將短片融入教學,並結 合線上課程或課後測驗,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延伸閱讀:《科學不一樣》官方臉書頁面。 (全文)
相關新聞:
台師大推「科學不一樣」科普影集 (2014-06-16 聯合新聞網)一些學者認為,我們所有人不是“勇士”就是“憂士”。那些擁有快速清除多巴胺的?的人就是“勇士”,對威脅性的、需要發揮出最優水平的環境做好了準備。而那些擁有緩慢清除多巴胺的?的人是“憂士”,能夠做出更複雜的計劃。在進化的過程中,“勇士”和“憂士”對於人類部落的生存都是很有必要的。(全文)
本文選自《國際學校圈》的博客,點擊查看博客原文
諾亞•穆斯勒第一次參加州級標準化考試是在賓夕法尼亞州哮泉市的泉灣(Spring Cove)小學,當時他在讀三年級。他的媽媽凱瑟琳•穆斯勒說那是一次痛苦的經歷。在資優班裡,他是個優秀的學生。但是穆斯勒說:「在考試的前一晚他在我的懷裡邊哭邊說:『媽媽,我還沒準備好。有些要考的內容是沒教過的。』」(全文)
Home Location Research Team | |
© 201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與地球科學系暨科學教育中心 | |
11677 臺北市汀州路四段八十八號 Tel: (02) 7749-6751 Email: changcy@ntnu.edu.tw | chunyenc@gmail.com | |
本網站上的任何資料,版權皆為張俊彥教授所有,未經許可請勿任何複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