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2014-2017   2012-2013  2007-2011

2011年12月 臺師大科教中心與明道中學簽訂合作備忘錄

臺師大科教中心與明道中學簽訂合作備忘錄

2011-12-05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劉文珍報導

為促進科學教育向下扎根,厚植科學素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與臺中市明道中學簽訂策略聯盟合作備忘錄,希望藉由雙方策略聯盟,深化臺師大與明道中學的理論與實務交流,未來能透過明道中學的橋接,將師大的卓越研究成果推廣於中區各級學校的教學實務,以豐富第一線教師的多元教學能力與內容,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臺師大科教中心張俊彥教授表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目前正推動一項「FAT TO SLIM」專案,試圖突破過去科學學習,太過著重理論基礎與精英學習的框架,將透過授權媒體資料庫,比對出國人生活中最常接觸的科學議題,後續將這些科學議題透過中學端合作學校,可發展出一套適合大部分同學學習的教材。「FAT TO SLIM」計畫已在國際間科學領域引起不小回響,包括美國、新加坡..等許多國家已表達參與計畫的興趣。此次藉由與明道中學簽署科教推廣合作聯盟,恰可邀請明道中學,成為此計劃發展的國內第一所中學的「SLIM School」,並期許明道中學成為中區中學科學教育的推廣基地。(全文)

 

相關新聞:

明道致力將抽象科學變成有趣教材 成果受國科會肯定 (2011-12-05 今日新聞網)
臺師大科教中心與明道中學簽訂合作備忘錄 (2011-12-05 奇摩新聞)

2011年10月 媒體中的科學素養 高一生優於大學生

2011年9月 研究團隊與卡內基美隆大學、康乃爾大學學者共同發表之文章已刊登

2011年9月 未來教育記者會

2011年9月 地科奧賽3金1銀 臺灣學生五連霸

2011年4月 臺師大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第2期五年五百億補助公布 臺師大首次進榜

2011-04-01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徐詠絮報導

教育部今天公布第2期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審議結果,共有臺灣大學等12校獲得補助,總經費96億元,其中,以臺大獲得31億元最多,而臺灣師範大學則首次進榜,將獲得2億元補助


第2期五年五百億元計畫補助名單出爐,在30所提出申請的學校當中,依據第1期成效、研究領域在世界排名等結果進行審核,結果有12校、34個研究中心獲得 補助,其中,臺大、交大比第1期增加1億,分別獲得31億、10億,成大、中興及中山大學則因經費使用不當等問題減少補助經費,分別獲得16億、3億、4 億,清大(12億元)、中央(7億元)、陽明(5億元)、長庚(2億元)、臺科大(2億元)、政大(2億元)獲補助經費不變,臺師大則首次獲得五年五百億 2億元補助,教育部次長林聰明強調,臺師大華語文與科技研究中心獲得補助,主要是因為臺師大在華語文、科學教育研究等方面位居世界領先地位


教育部表示,五年五百億元計畫另外提撥2.3億元補助跨校整合,進行重點領域研究,還有1.7億元與國外頂尖大學合作,建立海外學術研發基地。獲補助學校今年4月開始執行,為期5年,執行第3年如果成效不佳,將不予補助。(原文)

 

相關新聞:

頂尖計畫 臺師大首入榜 (2011-04-02 國語日報)
頂大計畫 臺師大新進榜獲2億 (2011-04-02 聯合報)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審議結果出爐 (2011-04-01教育部電子報)
頂尖大學計畫 臺師大首入榜 (2011-04-01大紀元)
臺師大榮獲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全面推動「職場為師 處事為範」(2011-04-01師大新聞)

2010年10月 學業成就和基因有可能的關連

2010年10月 科普英雄幫幫忙

2010年9月 地球科學奧林匹亞勇奪國際排名世界第1名

2009年9月 接受NewScientist期刊專訪

Gene for memory and IQ gives students low grades

14:58 23 September 2009 by Ewen Callawa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ssing and failing an exam may come down to a letter – not a grade or multiple choice answer, but a single nucleotide.

 

Taiwanese teens with a particular mutation in a gene called COMT scored significantly lower on a national placement exam, compared with students who had other versions of this gene.

 

Each year, about 310,000 Taiwanese 16- and 17-year-olds sit a high-stakes exam that determines whether they will go to a prestigious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 or more middling private and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are under extreme pressure to perform well in the test, and many employ tutors and practise for years leading up to the exam, says Chun-Yen Chang, an education researcher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n Taipei who led the study – and the father of a 16-year-old who recently took the exam....(原文)

 

Journal reference: Brain and Cognition, Volume 71, Issue 3, December 2009, Pages 300-305.

2009年 東森電視製播國科會「科學50」成就獎系列

E起考試去!

蜘蛛是昆蟲?鐵釘生鏽後,比沒生鏽時還重?這些似懂非懂的科學概念,你真的清楚明白嗎?在學習過程中,你是不是曾經懷疑過書本或老師教的知識?是不是都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科學原理?方式對了,事半功倍。方式錯了,可就成了迷思概念了。


郭重吉教授率領了研究團隊,進行「臺灣地區中小學生科學概念學習」的研究,試圖整理出學子可能有的迷思概念,好讓教師能更清楚學生學到了什麼。 另一方面,張俊彥教授的研究團隊,進行「開放式科學學習測驗自動評分技術」的研究,打破傳統考試是非選擇的框架,用開放式的考題,考出學生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同時藉由自然語言處理與自動評分技術,提高評量效率,一舉將數位學習的優點發揮到淋漓盡致


兩項研究的進行,為科學教育開啟了不同的視野。除了期許未來能對科學教育的研究與實務造成影響,更期盼能使得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學生,產生對科學的求知渴望。(原文連結)

         

 

開放式科學學習測驗自動評分技術

研究團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球科學系暨科學教育中心、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  執行期間:民國94~96年

開放式問題相較於傳統選擇題題型,更適合用於創造性科學問題解決能力的評量,在現今的教育趨勢裡為重要的工具。然而,過去由於開放式問題的評分費時費力,在教育實務中的使用有限。本研究應用人工智慧中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開發地球科學領域開放式科學學習測驗自動評分技術,並驗證其評分可信度相當接近於人工閱卷之水準。未來,此技術可在線上學習環境中,提供一定程度之即時自動評分及教學回饋。

 

在一系列的研究計畫裡,學生透過腦力激盪活動對於科學問題所提出的成因假設與可能解決方案,可做為對學生「創造性科學問題解決能力」的一個有效評量。這個名為「土石流問題解決」的線上評量活動,目的在讓學生對於此一在臺灣相當重要之地球科學與環境教育議題(土石流災害)之成因與解決方案進行探究,並從中培養解決真實世界問題所需之科學技能。如前所述,此類開放式問題雖設計上立意甚佳,但由於人工閱卷代價昂貴,此類評量不僅不易在傳統教育實務中使用,在線上數位學習環境中亦難以推廣。


研究團隊在過去將近3年間,先從自行發展到後續與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電腦科學學院語言科技研究所合作,對此類型評量發展了自動評分技術,實際驗證亦發現在此「土石流問題解決」評量上,自動評分與人工評分結果的相關係數達到高度相關(r=.8-.9),此結果已刊登於Computers & Education, 51(4), 1450-1466。透過國際合作,雙方更共同發展了以此自動評分技術為基礎的智慧型教學系統,在數位學習著名國際學術會議,例如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2006,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2007上受到相當程度的肯定...(詳全文)

2009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承辦2009國際地科奧林匹亞競賽

臺師大科教中心承辦2009國際地科奧林匹亞競賽

2009-8-28 師大新聞 公共關係室

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Olympiad, IESO)是由高中生參加的科學競賽活動,是國際地球科學教育組織的重要活動之一。為加強青年學生瞭解地球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並提升對地球科學的學習興趣,自2007年始,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高中生科學競賽已陸續於韓國及菲律賓等國舉辦。除由此學習活動加強地球科學教育的交流外,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亦鼓勵各國學生彼此建立友好關係,促進國際交流和合作。

 

作為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參賽國成員之一,我國自2007年第一屆起即組隊參賽並爭取承接2009年9月14至9月21日第三屆競賽活動於臺灣舉辦的主辦權。為籌辦規劃此次主辦競賽之相關事宜,教育部委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擔任競賽的承辦單位。本次地球科學競賽預定於9月15日舉行開幕典禮、9月21日舉行閉幕及頒獎典禮,並於競賽期間安排國際學生至國立故宮博物院等地進行參訪。

 

臺灣代表隊的參賽學生在過去兩屆的競賽表現極為優異。臺灣奧林匹亞組織委員會主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張俊彥教授指出,本次藉由奧林匹亞國際競賽的主辦,除可再次展現臺灣在地球科學教育領域之卓越成效外,亦可提高臺灣在國際社會的關注度。

 

 此外,適值921集集大地震十週年,在臺灣舉辦「第三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科學競賽,更深具紀念意義。為呼籲正視全球變遷對人類環境的影響,臺灣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組織委員會在此次競賽中提出「人與環境的互動」、「重視地球環境生態保育」及「互相扶持與提攜」三大主軸,並將之融入本次競賽的相關活動中,期望能為我國在提升國際對全球環境永續發展的關注上盡一份心力。

 此外,為彰顯臺灣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本屆我主辦國圖徽之設計理念乃象徵著臺灣在黑潮洋流、颱風及地震的不斷交互影響下所孕育出的堅忍的民族性格及具包容性的文化風情...(詳全文)

 

相關新聞:

國際地科奧林匹亞 9月臺灣登場(2009-08-28 新唐人電視)
國際地科奧林匹亞 體認臺灣災害(2009-8-29 聯合報)

2008年9月帶領我國學生赴菲律賓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獲得世界排名冠軍

2008年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得獎新聞稿


臺灣參加2008年第二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今天傳回捷報,在六個國家、二十四名學生參賽中,臺灣學生囊括「兩金兩銀」,國際排名與南韓並列第一,大會此次共頒發四金八銀十二銅。參賽學生臺中一中黃楷智和張睿哲分別奪金,建國中學李彥融、新店高中孔德偉分別摘銀,再為臺灣爭光。在六個參賽國中打敗美國、日本、新加坡、菲律賓等國。

地科向來是國際奧賽弱勢學科,今年原計十國參賽,最後僅來了六國、二十四名學生。隨著全球環境與氣候劇烈變遷的影響,地球科學在各國中學科學課程日漸受重視,未來參賽國應將與日俱增。明年臺灣將主辦第三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二00九年正好是九二一地震發生十週年,深具紀念意義。國際地科奧賽草創兩年,篳路藍縷,明年臺灣主辦希望能吸引超過二十個國家參加競賽。


黃楷智等四名學生是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暨科學教育研究所合聘教授兼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負責主持培訓計畫。八月三十一日帶團到菲律賓參賽,除了臺大、師大、中央大學的選訓教授隨行外,教育部中教司蘇德祥司長亦隨團指導。競賽活動預定今天結束並舉行頒獎典禮,代表團成員在比賽結束後,將繼續在當地進行四天三夜的文教參訪,預定九月十一日返國。(詳全文)

 

相關新聞:

地球科學奧林匹亞 2金2銀我連兩年奪冠 (2008-09-08 聯合報)
國際地科競賽 我與南韓排第一 (2008-09-08 大紀元)

2007年10月帶領我國學生赴韓國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獲得世界排名冠軍

地球科學奧賽 我奪三金一銀

2007-10-14 自由時報 記者謝文華、陳璟民、蘇孟娟、楊菁菁/綜合報導

二○○七年第一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傳回捷報,大會頒發四金八銀十二銅,臺灣學生囊括「三金一銀」,在七個參賽國中勇奪第一,打敗二、三名的韓國、美國,今天將在韓國頒獎。 三名金牌得主分別是北一女中三年級姜慧如、高雄中學三年級張棋涵、臺中女中三年級李悅寧;臺南一中二年級學生林伯昱榮獲銀牌。四個學生平時在學校都是風雲人物,也都已經打電話回家報喜。


「臺灣學生太棒了!」帶隊老師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張俊彥在電話那頭興奮表示,地科向來是國際奧賽弱勢學科,今年原計十一國參賽,最後來了七國、二十 四名學生,明年在菲律賓舉行。「第一屆臺灣奪冠,深具指標意義,希望爭取二○○九年第三屆在臺灣舉行,那年正好是九二一地震發生十週年!」


張俊彥說,臺灣學生不只競賽表現優秀,國際交流時,四名孩子都以英文介紹臺灣,讓外國人對臺灣小吃、臺北一○一印象深刻。很多國家代表都豎起大拇指說:「你們學生的英文都這麼好啊!」帶隊的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直說:「非常驕傲!」 金牌得主、雄中張棋涵透露,比賽前幾天在韓國吃飯時,他看張俊彥教授眼睛都快閉上了,非常累、非常感激他!


雄中教務主任甘維衡表示,張棋涵是學校風雲人物,不僅學業成績名列前茅,非常有禮貌且願意幫助同學;更值得一提的是足球踢得很好。讀成大衛星資訊及地球環境研究所的哥哥張越程,聽到弟弟得金牌並不驚訝,因為弟弟頭腦不錯而且用功,偶爾有問題問他,有時他也招架不住。


北一女中姜慧如在師長眼中,是個「絕頂聰明,上課專注,反應好,人緣佳」的學生。臺中女中李悅寧的母親蘇麗珠說,出發前叮嚀女兒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沒想到李悅寧反過來安慰她說,出國本就是去長見識、交朋友,不是為得獎。(詳全文)

 

相關新聞:

地科奧林匹亞競賽獲獎四學生 學習均衡發展 (2007-10-13 大紀元)
國際地科奧賽 臺奪總冠軍 (2007-10-14 大紀元)

2007年 第410期 科學發展月刊之「臺灣新發現」專欄收錄 2005 和 2006 年發表在 Science Education 的兩項實驗研究

學習環境影響學習成效

科學發展2007年2月,410期。 臺灣新發現專欄/張志玲

根據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教授的兩項實驗結果顯示,不論有無電腦輔助教學或是選用哪一種電腦輔助教學模式,真正影響學生學習成效與態度的,應該和學生本身的程度以及老師在課堂上所營造的學習環境有關。張教授以地球科學課程進行實驗教學。第一項實驗探討:採用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AI)時,以老師為中心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於學生「學習地球科學的成效與態度」各有何影響。總計有8 個班,347 位高一學生(男167 人,女180人)隨機分配在不同模式中,並於課程前後分別以「建構主義學習環境量表」(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 Survey, CLES)和 「地球科學態度量表」(Attitudes Toward Earth ScienceInventory鸃ATESI)量測一次。(詳全文)

2007年3月 東森新聞之「科學大解碼」節目中專題報導之 2005 和 2006 年發表在 Science Education 的兩項實驗研究

環境與學習成效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技大觀園/科普影視

學測壓力下,學生埋頭苦讀勤寫考卷,不外乎要拼個好成績。只是,為什麼每個人都用一樣的方式,學習效果還是有落差。

 

過去的研究當中其實發現:同樣一套教學,似乎好像不太能夠適用所有的學生那,所以我們就設計了兩種不同的教學。一種是老師把這個電腦軟體當作是一個教材,然後例如說用筆記型電腦跟螢幕,直接把這套軟體教給學生。

 

那另外一組,這個軟體直接讓學生在電腦教室,每一個人單一用這個軟體。測驗下來發現,學生多數偏好自己和老師同時參與教學過程。不過實際上,學生們所經驗過的學習環境,卻多數都是以老師為中心。假使在喜歡的環境下學習,學生的學習成效明顯的比相反的環境下高許多。

 

而有趣的是,偏好以老師為中心的學生,在臺灣目前的教室學習環境下,學習成效相對比較高。雖然臺灣學生傾向依賴老師學習,但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蓋爾(音譯)的多元智能研究,其實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環境,而掌控的關鍵點就在大腦。

 

事實上,我們學生的智力可以分成很多(種)。比如說可能空間的智能,邏輯的智能,語文的,還有運動肢體的。(大腦)不同的部位,如果那個地方比較發達,或功能比較強的話,你就適合以這樣的方式來學習。大腦的頂葉主宰人的注意力,頭頂的感覺運動皮質區則是主宰肢體動作,後腦的枕葉負責感官視覺,兩耳旁的聶葉則是聽覺控制。至於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好不好,則是看位於前額的前額葉。

簡單來比喻,就是說我們在記電話號碼的時候,有的人就是會這樣。那一串的電話號碼,他會尋求它的邏輯關係。那有的人就會習慣用音,把它變成諧音。那有的人會怎樣,會用它的聲調,嘟嘟嘟嘟嘟,它就用音樂的部分。用科學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長處和偏好的學習環境,知識的傳授就不再只是填鴨式教學,臺灣的教育成效也許會顯著許多 。 (詳全文)

擔任國際國中學生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國際委員會秘書(Secretary of International Junior Science Olympiad)